男,1966年6月生,工學博士?,F為山東大學基坑與深基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巖石力學學會地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樁基礎學術委員會委員、施工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土木建筑學會理事,山東土木建筑學會基坑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籌)、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力學學會理事,山東省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專家,濟南市深基坑工程評審專家。具有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開發工程經驗,主持完成京滬高鐵濟南站東廣場、濟南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等代表性項目基坑工程設計、監測和優化研究,參與濟南綠地普利中心、平安國際中心、中弘國際廣場等重大項目基礎選型與地下工程決策,參與和主持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和與科技計劃5項,主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1部,主持、參編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5部,申請專利7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研究方向
1.地下結構群集約化分析理論與設計方法
2.深基坑永久支護結構理論和裝配式標準化體系開發
3.復雜地下工程施工技術優化和效應控制
理論貢獻
1. 提出“地下結構群集約化分析理論”方向,開展既有復合地基與支護結構共同作用機理研究,推進既有復合地基基坑支護結構側壓力與復合地基支護結構設計方法研究
2. 提升現有基坑臨時性設計理念,明確基坑工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個方向:基坑支護結構永久性化和臨時性支護的裝配式、可回收與循環利用。
3. 基于濟南巖土工程勘察大數據,建立濟南地層層序劃分標準,構建體現濟南地質特色、適應地下結構工作性狀、考慮巖土應力歷史和狀態的系統地下結構理論。明確基坑工程的三類地下水控制模型及其計算方法;針對濟南5種典型邊坡地質結構,研究4類土巖雙元邊坡整體破壞模式;明確基坑樁錨支護結構變形規律、典型地層基坑空間和施工效應,提出土巖基坑支護樁最佳構造。
4. 開展破碎基巖挖孔樁工作機理研究,開發混凝土模塊化的基巖完整程度測試試驗系統,完成不同破碎程度基巖與樁基共同作用模型試驗。明確變徑灌注樁最佳幾何構造,發現豎向荷載作用變徑體上下出現側摩阻力弱化和強化區,提出新型變徑樁承載力估計方法。